各种技术都有其可取的一面,恰好可以适合不同的需求层次。纯电也好,插电也好,低速电动车,新技术电池也好,其面对的市场并不重叠,各自都应该有发展空间。
消费者说
网友热评
  • 1.北京市极力推销的纯电动车走不远、只能短程代步,这注定了它们只要行驶,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增加交通拥堵,因为它们只能在较小范围内才能保证车开出去还能开回来,或者说它们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行驶;因此这种走不远的车越多越难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大量消费者对不同种类的新能源车特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北京市大量的“弃号”现象证明了消费者的选择和北京市现行新能源车政策的不合理性。插电混动车一样可以减轻污染排放。

  • 2.北京市极力推销的纯电动车走不远、只能短程代步,这注定了它们只要行驶,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增加交通拥堵,因为只能在较小范围内才能保证车开出去还能开回来;这样无助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京新能源车市场的低迷表现在新能源车摇号的高中签率上,证明了北京消费者对购买纯电动车的欲望之低;而传统燃油车摇号中签率之低证明了传统燃油车市场并不低迷;明眼人一看便知。北京市目前的做法是支持“纯电动车”而不是支持“新能源车”,这二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北京市以市场准入目录的方式禁止本地不生产、但可能挤占纯电动车市场份额的插电混动车进入新能源车市场,这正是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中明确批评的地方保护、市场垄断行为。

  • 3.北京是在控制机动车,一方面是空气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交通拥堵的问题。北京的政策是控制机动车,在北京不仅是能源车市场低迷,而且传统燃油汽车也很低迷。北京支持新能源车是在控制新增机动车这个前提下的,无关新能源车事业发展的问题。除非北京废除“摇号”政策,否则北京车市必然是低迷的,让国人反对北京“摇号”政策有点牵强。

  • 4.北京实施“摇号”、“限行”政策本身就是控制或者阻碍更多的新增机动车上路,这是支持新能源车的前提条件。尽管购买纯电动车的用户比较少,大量出现“弃号”现象,毕竟今年只是“电动元年”,电动汽车作为新生事物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说明政策不合理。随着充电桩的普及,几乎可以肯定,大家的购买意愿会不断增长。这个结果符合北京机动车发展的前提条件,既减缓了机动车新增速度,又减轻了污染排放,为急用车用户提供了“绿色通道”,达到了政策实施目的。

  • 5.插电混动车的使用者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使用纯电驱动,毕竟用电比用油便宜得多,市场规律在这里是决定性的,你说的“4万辆汽油车”只是想象而已。插电混动车可以用普通家用电源插座充电,这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事情。购买纯电动车的消费者并非都是“急用车的用户”,同样消费者并非都想买纯电动车;北京市顽固坚持地方保护、拒不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损害中国的新能源车事业、侵害消费者正当的选择权和消费权,这才是对插电混动车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不公平。3、插电混动车“需要中签普通号的指标才能购买”正是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明确批评的地方保护、市场垄断的表现。插电混动车的发展有助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水平的提高、充电设施的建设和纯电动车最终成为新能源车的主流车型,这是必经的过渡阶段。幻想“一步到位”才真正会使中国的汽车产业“没有希望”。

  • 6.插电混动进京是大势所趋,国家的政策摆在大家面前,插电混动作为目前充电桩等纯电车配套设施不完善阶段的必要解决方案,并且可以解决家庭用车一顶二的作用,目前在北京的纯电动车只是满足了家庭里已经有了一辆油车的家庭的需要,而家庭首辆车绝对不会考虑纯电动车的,因为续航忧虑,市内刚刚满足需要,到郊区就废了,所以家庭的第一辆车的考虑还是油车,插电混动是最佳解决方案,在市内用电,长途用油,家庭一辆车就解决。插电混动用油还是用电是由市内充电的便捷程度和价格导向来决定的。目前开秦的车主也都是想方设法去给车充电来开的,因为用电的体验远高于用油,担心插电混动买了后完全是用油开的担心是多余的。

  • 7.购买插电混动车的用户也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律,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使用纯电驱动,毕竟用电比用油要便宜得多,倒是“北京充电极其不便”应该成为北京市政府需要高度关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 8.北京因该坚持推广纯电动车摇号政策,理由如下:(1)目前充电桩少,如果放开混动,相信每年新增车辆等同于约4万辆汽油车,根本无法实现清洁能源的目的,有悖于减少污染初衷。(2)应该为急用车的家庭留一条绿色通道。如果开放混动摇号政策,估计会有几十万摇号大军涌入新能源摇号池,急用车的用户也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得到指标,仍旧是“摇摇无期”的结局。如果网友已经摇上了新能源指标,还在观望,而要求北京政府开放混动,这个要求对其他人不公平。

调查

发表评论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0-2017 第一电动网 京ICP备14024261号 京ICP证1607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16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