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供应产品分类
友情链接

镍锂争霸:两个中南大学校友的新能源之争

镍锂争霸:两个中南大学校友的新能源之争
发布时间:2016-05-19

                在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书记刘迪的办公室墙上,高高挂着几张陈旧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张是他在25年前任辅导员时与13个学生干部的合影。这张照片中有5个人目前在比亚迪,王传福是第三排左边第二个,第二排左边第三个起依次为:王念强,副总裁;王慧明,第1事业部总监;刘军,第18部事业部总经理;宫清,研究院院长。图/记者殷建军

    
财富圈那些事
    让我们先拽一句西方的著名格言:“你知道多少知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认识谁。”
    1968年,在耶鲁大学的一间密室里,小布什虔诚地亲吻一只骷髅头。从此他成为美国精英圈子“骷髅会”的一份子,在后来的总统选举中,他得到了这个圈子里精英们的鼎力相助。
    中国富豪也正在形成自己的群落,这些圈子或松散或紧密,个体纳入集体,就会形成严谨的合力。与圈子的紧密度,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事业的高度。
    本期我们关注的是近年来频频在各种财富榜上露面的一些企业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烙印——来自中南大学。
    进入21世纪,在各种财富榜上,中南大学突然变得很红,中南系富豪频频现身。据中南大学校友总会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中南大学校友亿万富豪总人数列居全国第六,在中西部省份大学中名列第一。 而且,自2009年开始,中国首富就与中南校友扯不清干系。
    2009年,王传福以5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成为内地新首富。两年后,校友梁稳根当选新财富500首富。今年5月,比亚迪的IPO申请获得通过。回归A股,“比亚迪之父”王传福的财富有望在6个月内增加240亿,再超梁稳根。
    据不完全统计,经常出入各种富豪榜的中南系企业家还包括,三一集团的唐修国、毛中吾等,比亚迪副总裁杨龙忠,粤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杨树坪,深圳金立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立荣,中科智集团董事长张锴雍,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等数十人。
    但相对于活跃在中国企业界的数以百计的“中南军团”,这些富豪榜上的常客只不过是冰山一隅而已。
    他们是同龄人,1966年分别出生于洞庭湖和巢湖之滨;他们曾先后在中南大学求学,都是冶金系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求道麓山的四年,使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充电电池技术,并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达人;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他们分别跃升为镍氢电池的领袖和锂电池大王,镍氢与锂电之争,至今难分高下……
    钟发平与王传福,两个中南大学校友之间的博弈,主导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路径抉择。
    本报记者张冬萍 长沙报道
    渊源
    求道麓山,他们选择了同一条路
    1966年2月,王传福出生在安徽巢湖无为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同年8月,钟发平在洞庭湖边的湖南省桃源县呱呱坠地。没有人会想到,40年后,相隔千里的两个孩子会相继成长为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龙头企业的领导者。
    1981年,年仅15岁的钟发平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两年后,王传福也进入中南矿院,成为他的“师弟”。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冶金系。
    1985年,中南矿冶学院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钟发平从中南工大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本系的研究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后,考上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而1987年从中南工大冶金物理化学系本科毕业后的王传福,则进入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继续深造。
    中南矿冶学院坐落在长沙市岳麓山下,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这6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而成,并于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钟发平和王传福,就是在这所拥有强大的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第一次接触到了电池科学,并为他们未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中国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所言:“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王传福如此,钟发平亦如此。
    创业
    电池业挺入“中国制造”时代
    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王传福师从著名专家李国勋。1990年,王传福留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
    次年,获得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的钟发平也进入了中科院系统,继续从事先进电池材料的研究。1993年,钟发平被聘为清华大学现代物理学副教授。随后,钟被借调到国家储能材料工程中心暨镍氢电池中试基地,负责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镍氢电池生产关键技术及成果转化。
    这几年,正是钟发平和王传福在技术上的飞跃期。“师出同门”的王传福和钟发平,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池产业作为创业的方向,不仅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狂人”,而且先人一步,闯入了新能源产业的“蓝海”。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成为总经理。1995年2月,王传福决定辞职单干。借了250万元钱,王传福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成立了日后风光无限的比亚迪。
    王传福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镍隔电池的电芯生产。比亚迪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当年就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而时任国家镍氢电池中试基地总工程师的钟发平,也敏锐地看到了镍氢电池的广阔市场前景和利润增长空间,但其关键材料——连续化带状泡沫镍却长期受到外国企业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封杀。1997年,钟发平带着自己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技术专利回到湖南,开始了创业之旅。
    1999年7月,钟发平的力元新材料公司实现了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的规模生产,并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全球第5家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厂家。接着,钟发平又一举拿下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高强度超强结合力型泡沫镍的专利,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泡沫镍生产基地,全球1/3的镍氢电池关键材料写上了“中国制造”。
    但是,掘到“第一桶金”之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王传福和钟发平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两条技术和产业路线。
分歧
    校友博弈主导产业方向
    2000年,王传福不顾非议,毅然投入巨资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于该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短短几年,比亚迪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也被公认为“电池大王”。
    2003年1月,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王传福任董事长,同年公司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短短数年时间,比亚迪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先锋。
    钟发平也开始了从电池材料生产商向下游终端产品先进电池的强势拓展。2001年,钟发平创办了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主导开发球型氢氧化镍、镍氢动力电池等产品,并迅速杀入国际市场。2008年,钟发平将电池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实现了从泡沫镍到镍氢动力电池的产业链整合。
    科力远与香港超霸合资成立科霸科公司,潜心开发镍氢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包,更是彰显了钟发平意欲在未来的新能源产业成为先行者的野心。目前,科霸公司生产的镍氢汽车能量包业务正在进行车载检测。
    工信部组织起草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草案提出,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规模要达到1500万辆左右,为汽车用混合动力电池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但是,在王传福和钟发平分别“押宝”锂电池和镍氢电池的同时,汽车产业界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锂电与镍氢的路线之争一直没有平息。
    一直以来,装备镍氢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都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过渡车型,特别是在2010年6月初国家四部委发布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中,将除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之外的普通混合动力汽车都归结到了节能车类别中,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主要为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组的镍氢电池生产企业不再被投资者看好。但钟发平认为,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等技术各有长短,目前铅酸电池仍是主流,占全球电池销售量近50%;铅酸电池和镍电池的商业化无疑走在前面,而锂电池的产业化、市场化尚不成熟。
    方向
    难分高下,路径之争镍锂并举
    2009年7月底,比亚迪长沙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户长沙,比亚迪新能源研究院的同时落户,意味着王传福将新能源之争的战线直接推到了钟发平的家门口。一年之后,在股神巴菲特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共同见证下,比亚迪纯电动客车K9在比亚迪长沙基地顺利下线。
    从目前来看,钟发平的科力远“着眼于当下”,将巨额资金投向镍氢动力电池能量包项目,算是踏准了市场节奏,投资收益值得期待;而王传福借助比亚迪汽车的能量,却直接将锂电池的产业化步伐大大提速。甚至有人预言,新能源汽车有可能“跳过”镍电阶段,直接进入锂电时代。但钟发平则坚持认为,虽然锂电池已经成为了纯电动汽车装备的主要动力电池类型,但是未来大部分普通混合动力汽车仍然会选择廉价的镍氢电池。
    路径之争没有高下之分。事实上,由于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摇摆不定,镍电与锂电的两大巨头已经不再坚守“非此即彼”的方向争端,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相互渗透。2010年初,钟发平的科力远联合母校中南大学等单位,共同筹建的“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开展镍系列电池材料研究的同时,开展着力锂系列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储备。
    2011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了比亚迪发行A股的申请。王传福与钟发平,又将在A股市场上短兵相接。
    [记者手记]
    2009年起,中国首富就与中南校友扯不清干系
    中南大学领先的技术创新实力孕育了一大批技术型的企业家,而资本市场独特的集聚效应和杠杆效应,则给了这些企业家们呈“几何式”发展的可能。王传福、钟发平乃至梁稳根、何清华等中南知名校友,正是在创业成功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企业资本化和证券化。借力资本利剑,他们迅速实现了由产业创富到资本聚富的跨越。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36岁的王传福拥有的股份市值达1.52亿美元,首次进入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41位。2007年,比亚迪控股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公司在香港主板分拆上市,王传福的财富净值增长到10.6亿美元。2008年,巴菲特宣布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使得比亚迪股价暴涨,王传福更以58亿美元的身价成为2009年的中国首富。2010年,由于公司汽车业务增速放缓和业绩下滑,比亚迪H股股价一度下跌三分之二,而王传福的身价也大幅缩水。
    王传福的校友梁稳根同样是借助资本平台实现事业和财富登顶的民营企业家。2003年7月,三一重工上市之后,47岁的梁稳根以持股市值约25亿元成为“湖南首富”。2009年11月,三一国际(重装)在香港上市。三一重工A股和三一重装H股的总市值超过1500亿,在《新财富》前不久发布的“2011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梁稳根以500亿元的身家成为新一届首富。他不仅是该榜发布以来首个A股制造的首富,也是首个来自内陆省份的首富。
    2011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议通过了比亚迪发行A股的申请。比亚迪计划发行不超过7900万股A股,拟募集资金21.92亿元,并计划在深交所上市。有乐观者估计其发行价有可能站上50元大关。如果比亚迪A+H股联袂上涨,王传福很有可能重新夺回中国内地首富的宝座。
    而王传福的“竞争对手”也在发力。三一重工或将在6月份登陆港交所,一旦成功,不仅三一重工将成为三一集团在港交所的第二家上市公司,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梁稳根的财富也将再次大幅增长。
    可以预计,借力资本的利剑,两名中南校友之间的首富之争也将愈来愈精彩。文/记者张冬萍

 

材料792班的“哥们”和一个时代
2011/6/6
 


制图/冯敏超

  二十年弹指一瞬。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一群曾在中南大学的食堂里啃着馒头的年轻人,携带着专业知识背景和激情的力量跃跃欲试。2011年5月,梁稳根以500亿元的身家问鼎2010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成为内地新首富。而在“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首富是低他4届的大学校友王传福,他的公司叫比亚迪。

  上世纪80-90年代,启蒙与激活,骚动与喧哗,光荣与梦想,那些当时淡饭粗衣的年轻人,从中南大学这座象牙塔涌入洪流,与这个国家一起经历了不可替代的人生逆转。财富榜上他们的名字,记录着一个时代和一所大学的创业基因。

  本报记者蔡胤 长沙报道

  中南大学湘江边的新校区,1米79的大一学生蔡鑫的影子在篮球场上显得瘦长瘦长。寒假期间,这个湖南汉寿伢子和5个高中同学把汉寿的一家闲置茶馆包下来,10天净赚了7000元。

  1992年,蔡鑫出生;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走上快车道;也是在这一年,蔡鑫的校友,36岁的梁稳根,带着全部身家回到了母校所在地——长沙。第二年,这个涟源人宣布进军工程机械行业,开始了他的财富传奇。

  食堂里啃馒头的年轻人涌入时代洪流

  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材料792班,有两个人出现在今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梁稳根、唐修国。同为三一高管的周福贵也是材料792班的同学。1956年出生的梁稳根是大哥。他们有相近的履历和人生:大学时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创业时是共度时艰的朋友,成功时是能一起分享的知己。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关键词:中南大学材料系,三一重工。

  涟源茅塘的老乡还记得那几个常常在夜里唱歌的年轻人。1983年,27岁的梁稳根从中南大学材料系毕业。梁稳根的单身宿舍是哥几个聚会的地方。那时候的他们,和80年代的年轻人一样,对社会和未来充满激情和理想。

  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写《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书的柳红说,这是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是求贤若渴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

  是的,还在涟源洪源机械厂上班的时候,梁稳根、唐修国和后来结识的毛中吾、袁金华就开始了下海的尝试——贩羊。策划和指挥的是梁稳根,唐修国负责交货。当年“贩羊”期间搭建的团队完全保留到了今天。

  他们的奋斗史镌刻着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当时,国有企业改革进退维谷;体制外,一群曾在学校食堂啃馒头的年轻人,携带着专业知识背景和激情的力量跃跃欲试。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民营经济开始井喷,1993年,梁稳根进军工程机械业,他和三个兄弟的财富故事从此开始。

  中国的富豪发展史,与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联系紧密。

  成功创业的中南系企业家们,大都毕业于材料、冶金等专业,除了这些专业是该校最有实力的几个专业外,在上世纪80-90年代,相关行业资源丰富、利润丰厚、附加值大,更是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在有色金属行业成功挖到“第一桶金”之后,他们往往会再进行其他行业的拓展。

  在21世纪的头10年,重工及能源行业是推动中国GDP增长最强劲的力量之一,无论是王传福的新能源还是梁稳根的机械制造,两个内地首富的创业历程都暗合了这一规律。

  财富背后的“清华基因”

  11月1日,是中南矿冶学院的校庆日,1937年的11月1日,抗战爆发以后迁往长沙的清华大学部分师生在 “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所偏居长沙的大学度过半个世纪并不显赫的校史,突然成为中国内陆众多财富新贵争相寻根的母校。这所大学究竟有怎样的气质?

  1992年,也是蔡鑫出生的那一年,一位老人辞世了。他叫陈新华,中南矿冶学院第一任校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有很深的“清华情结”。1952年,他成为中南矿冶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后,就开始营造一种清华氛围。

  陈新华和第二任院长,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唐楠屏,在学校创办之初,就希望清华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所谓清华基因,就是以振兴国运为己任,这也成为贯穿中南大学发展始终的人文气质。

  这也让中南学子获益匪浅,中南大学校友会副主任黎明为记者分析中南大学企业家多的原因时,就将“学校办学理念”放在了首位。其次,是“老师教授方式”,以及“企业家的实干精神”。

  身为湖南院士创业潮的领军人物,中南大学现任校长黄伯云也曾说过,“一所成功的大学不在于培育了多少富豪校友,那样会将大学的品格看低,但一所大学应该拥有自己特有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学术,也可以是拥有人文气质的财富故事。”

  中南大学富豪有很多江湖传说,但他们都非出身草莽,身价的数字虽如同城池彰显无垠的荣耀,战旗背后却隐隐藏着社稷兴亡的情怀。“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这是梁稳根和他的三个兄弟1985年辞职时的誓言。

  “当时的想法是先做生意办一个小厂,挣到足够的学费,再轮流到国外去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办企业的方法,然后在中国开拓一片试验田,摸索和积累经验,向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进行传授。”梁稳根说。

  岳麓山爱晚亭,是毛泽东读书及畅谈国家大事的地方。稍高一点的地方,三一租下了一幢房子,房子外表并不显眼,梁稳根和他的兄弟们经常在这里议大事。也许,在他们内心永远是理想主义的,“产业报国”的基因从未改变。

  [他们和他们]

  在校的那些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创业

  1985年,中南老校区对门还是农村宅子,没有喧嚣繁华的商业街,没有让人驻足的美食店,没有可以消遣的酒吧或网吧,路上很难见着一对结伴而行的靓男美女,倒是经常有大叔推着破旧的三轮车叫卖着收废品。

  大学四年,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每天穿梭于宿舍、食堂和教学楼三点一线中。

  直到那年6月的一天突然打破了这种沉寂,上午9点,在老校区简陋又闷热的教室里,一场枯燥的讲座开始了。“什么是创造?”、“如何创新?”,尽管台上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台下的王传福和同学们却听得云里雾里。

  让他们懵懂的是,改革开放已有七八年了,但教育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大学生毕业仍是分配工作,无需操心失业,脑子里绝不会有创业的概念。不过就在那一天,他们下意识地加入了熊维平(现任中国铝业董事长)同学发起的中南大学创造学会。

  那年暑假,学校破天荒要求学生外出实践,机电工程学院何清华老师带学生去山西太原实习,来自株洲醴陵的两个学生,却拎了两箱沉重的瓷器,盘算着卖给有钱的山西煤老板。让何清华哭笑不得的是,有点土气的煤老板对艺术品没啥追求,最后他只好找矿主说尽好话,才亏本兜售完。

  “年轻人无知无畏,有时候也是好事。”何清华说,这种胆量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的。

  一晃过去二十多年,回想1987年的那个夏天,张长安感觉就在眼前,毕业后他们班31个同学中有8个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杨龙忠、王念强和其他同学都被分配到各个国企,与他同宿舍的王传福则顺利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读研。

  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心中,毕业后的出路除了读研,除了进国家机关和大型国企,未曾想过还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成功。

  创业初期,十来个人晚上一字排开地睡觉

  一切都在随着时代改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而来,手捧铁饭碗,也抵抗不住下海的诱惑。前有梁稳根、唐修国、周福贵三同学先后下海做强三一集团,后有王传福、杨龙忠、王念强三同学一起创办比亚迪。

  1993年,27岁的王传福感觉中国的电池企业即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同时因为国企的诸多限制,王传福逃离了处长职位。当时,深圳的淘金热也吸引了杨龙忠、王念强他们几个,跟王传福碰面后,曾经同窗的三人一拍即合,决定放手大干一场,1995年2月,比亚迪实业创立,从此他们成了比亚迪的头三号人物。1996年,刘卫平受邀加入比亚迪做总工程师,前后相继有十来个同学一起创业。

  “没有设备实验室,要点什么样品材料,都要去求人,先要给钱客户才给我们发货。”说起创业时的艰辛,刘卫平仍历历在目,大家的吃、住、研发都挤在一个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几乎只能一字排开地睡觉。

  光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厂房,更缺乏原材料和设备,根本无从下手,创业之初,比亚迪举步维艰。在一个二十人左右的小作坊里,眼看着自己的产品不能大规模投产,这帮同学心急如焚。

  不久后,时来运转,在王传福的再三游说下,他表哥吕向阳终于答应投资250万。后来,比亚迪又决定转做锂电池,但投产所需资金至少上亿,于是这帮创业的同学决定,有利润暂时不分红,继续投产。

  “同学之间很信任,都想做点事。”说到激动处,刘卫平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待遇上王总(王传福)给多少就是多少,我们也不会讨价还价。”

  同学之间的肝胆相照,在1999年,比亚迪准备上市后,赢来了回报,这一批创业的同学都获得了原始股份,杨龙忠、王念强、刘卫平等25名高管持股达37.33%,一群人一夜之间就成了亿万富翁。

  那些开始创业的新生代

  27岁的李海星,习惯于每天穿西装背皮包,显得成熟老练,看不出半点学生的气息。因为听多了老板的故事,他从小也有了创业的理想。2004年考上中南大学机械专业后,他便有意识地选修了很多与创业有关的课程,进入大三,就带头成立了一个科研团队,成员大多是学机械的,于是开始做项目,参加比赛。

  2008年本科毕业后,李海星进了长沙某工程机械公司工作,2009年重返母校读研,2010年,他的创新团队,在参加湖南省举办的“创业大本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拿了20万元奖金,第一笔创业资金到手后,李海星便牵手同学一起创办了长沙恒润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轮椅。

  让李海星想到做轮椅的启发是,在我国残疾人总数达8000多万人,其中肢体残疾就有2400多万人,占残疾人总数近30%,而且随着中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对轮椅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且现在国内同行业做这个产品的还不多,而在国外的市场就比较大。

  因为启动资金少,李海星只选了一个市场比较好的项目,这样前期投入就少,然后集中精力,从研发、生产、销售方面做好。现在恒润机械每个月的销售增长速度有20%-30%。稍有积累后,李海星开始筹划另一款产品芦苇收割机的投产,如今正在和几位战略投资者洽谈。

  在李海星迅速成长的背后,是今日的“中南系”更成熟的软硬环境。早在2002年学校便成立了创业创新指导办,除了给在校创业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在他们毕业后2年内仍可按条件免房租,也不需交企业所得税。

  跟老一代创业者不同的是,新生代学生下手更早,目前中南大学在校学生创办的公司是107家,还有三四百个工作室,其中有18个公司拿到了科技部创新基金的支持。

中南大学冶金专业“造富能力”强 造就3位全球亿万富豪

工商认证信息
公司名称:
公司类型:
注册登记号:
注册地址:
法人代表:
注册资本:
成立日期:
经营期限:
经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