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高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来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百余名嘉宾,围绕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政策、市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化方面,在过去几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两年来,在政策扶持与行业内外的努力下,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提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8.40万辆,同比增长16.21%。2016年1-11月,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0.28万辆,同比增长44.27%。
“根据今年的发展形势估算,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占到全球总量的4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今年1到10月的国内汽车产量中,新能源产品占比已经超过了1.6%。
产销数字的节节攀升,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全面进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条逐渐清晰,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生态,社会公众接受度与购买欲大幅提高。不仅传统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等业外企业也掀起了“跨界”投资的热潮。
其中,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电池,其进步尤具意义。据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伟介绍,目前国产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行业形成了电解液、正负极、隔膜等关键材料产业化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铝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体系。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也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并实现了全球配套,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部件关键技术等等。
“这意味着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竞争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有了屹立不倒的实力与底气。”郭伟说。
“增速、转型、升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出色表现,让2016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转折之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说。
不过,与会专家也指出,“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更多的“升温”与“加速”,但也面临着如何让产业生态更加完善,由政府主导转变成市场主导,如何突破电池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等等新难题。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在发言中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当前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还不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产业发展存在过热,在政策方面,尚有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
此外,作为全球竞争的重点战场,当前主要汽车强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面。面对实力雄厚的国外竞争对手,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保持当前发展势头,也是极为严峻的现实挑战。
“在与国外汽车企业交流之后,我感觉中国新能源企业未来将面临很大压力。比如以高能量电池为代表的动力技术方面。”许艳华说。
当然,竞争之外,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着材料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潮流与机遇。
石墨烯因其独特、优良的物理特性,自成功被人工制备出来后,其前景备受各界关注。石墨烯专家、北京烯塑料科技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宋建民表示,未来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移动办公,还是运算能力、通讯技术、记忆存储、云端排列等科技,其面貌都有望因为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而改变。
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国能电池首席科学家吴丛笑表示,动力电池在短期内成本大规模的降低难度很大,但通过工业4.0的相关智能技术,以及在材料设计上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同时管理好运营端电池的梯次利用,拉长电池使用链条,都能有效降低整个成本。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就是智能化。”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贺立飞说。在他看来,国家应当从产业的角度,促进联合创新,跨界的创新。
对此,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查保应表示赞同:“未来新能源客车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通过进一步的智能化、高效化、集成化、智能网联化等,研发出更加高效、安全与智能的新能源产品”。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长李笃生认为,在西方国家推动工业4.0、我国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要提高新能源客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互联网、交通运输、协同制造、绿色生态和人工智能加以整合,提供给终端用户。
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同样如此。星星充电华北大区总经理王常青将电动汽车比作移动式和分布式储能的机器,“因而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未来一定是充电桩、网,与车联网、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以及能源网互联的六网融合”。
“国家政策今后应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的企业倾斜,令其更多的投入技术研发。并通过建立包括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在内的公共平台,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赵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