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18日,河北省沧州市240多名新能源车主仍未领到补贴款。而去年5月,沧州市工信局曾下发通知称,本市购买新能源汽车一律补助15万元,补助款在材料上交90个工作日内下发。现实呢?河间市民孙先生说,至少240名车主在去年12月之前提交了材料,但至今未领到补贴款,按照每人15万元计算,至少有3600万元补贴款未下发(5月19日《京华时报》)。
说好的车补暂时没领到手,不是最让人想不通的事。真正蹊跷的是以下两点:一是白纸黑字的承诺还晾晒在官网上。2015年5月份,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沧州市财政局、沧州市工信局联合印发了《沧州市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兑补办法》。此办法规定,超级电容、钛酸锂快充纯电动客车定额补贴15万元。维权代表冉先生称,相关车主购买的纯电动车正是上述定额补贴15万元的车型。二是上级补贴似乎早已发放到位。河北省财政厅一位乔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约5亿元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已经下发到沧州市财政局,资金名称为“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乌龙的是,地方部门称,沧州市只收到省里下拨的约1亿元补偿款。
如果红头文件都不能确保车主按时如数领到补贴,那么,该如何看待地方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呢?上级部门说钱已到位,地方财政却称“情况不实”,究竟谁真谁假?如果再追问一层:假设省级补助确实按规矩行事,那么,地方财政部门就涉嫌两个问题:一是对民众、对媒体公然说谎,二是将数目庞大的专项补贴“暗度陈仓”。无论哪个问题被坐实,在“两学一做”的语境下,恐怕都不能算是个一笑而过的小问题。
站在新能源车补的山头看,还有另一个步入视野的大问题。如此大幅度的补贴力度,会否让“打秋风者”眼馋心热?因为“一律补助15万元”的背后,是“每辆16.5万元的价格”。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井喷。有数据称,在刚刚过去的4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20703辆,同比增幅达149%。在数字喜人背后,补贴乱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症结:有上市公司借此粉饰业绩报表、提升融资能力;有车企靠政府补贴保持虚假繁荣;有人“骗补”、有人玩“地方保护”等等。在去产能的背景下,“为补贴而生”的少数新能源汽车项目与销量政绩,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的资源浪费?
今年初,工信部官网专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称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将在近期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如此看来,“骗补”的企业或车主当然要现形在监督核查之下,而截留或挪用“专补”的地方政府部门,恐怕也不能逍遥于政策公平的规则之外。
车主没领到补贴,上级说发了补贴。接下来,就是考验审计监管与纪检监察威力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