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总能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放眼古都内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经济加快转型、节能减排提质增效都让安阳的这抹绿色更加浓郁。
市委十届十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出了注重绿色发展、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号召。
自此,安阳绿色发展的号角再次吹响。未来的安阳,绿色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环境问题事关大局,涉及千家万户,群众高度关注。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天蓝、地绿、水净,是打造美丽安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应有之义。当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加快集聚,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加之我市工业结构偏重等因素影响,大气和水污染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安阳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尤其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2015年,安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
2014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对我市两家企业非法排污等问题进行了报道。3天后,环保部针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不力问题启动了挂牌督办,接踵而至的是企业停产、经济受挫、项目停批、发展受阻。面对压力,安阳该何去何从?
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回答异常坚决:要以为民负责、以人为本的历史担当,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持久战、攻坚战,以工作成效回应全市人民对大气环境改善的迫切期盼。
2015年初,全市500余家企业停产整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356家,工业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安阳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我市加快淘汰“大、粗、笨”产能,取缔小石子、小塑料、土法炼铝、烘砂、石灰窑等“土小”企业264家,淘汰小型冲天炉、水泥磨机等落后设备464台(套),拆除铸造小冲天炉335座。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向“高、精、尖”的华丽转身,不仅还百姓一方蓝天,也让许多企业危中求机、弯道超车,抢占了市场先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洹河畔垂钓成了小王最大的爱好,对于水环境的改善,他最有发言权。“环境好了,河水净了,在这儿钓鱼心里敞亮。”小王一边钓鱼一边说。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碧水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三河”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为改善安阳河、洪河以及硝河的环境,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三河”治理指挥部,印发了《安阳市“三河”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城区水系排污口治理方案》《安阳市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安阳市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年~2015年)》《安阳市2015年“碧水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截流、市政污水管网完善、河道清淤、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补水工程建设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立了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大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改善了水环境,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十二五”期间,安阳谱写了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也成为传统工业城市加快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绿色发展 再谱新篇
2016年1月1日,是“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端具有转折性、历史性的一天,《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阶段燃油消耗标准》等一大批环保行业法律法规实施,彰显出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阳该何去何从?
在我市“十三五”发展蓝图上,绿色发展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安阳。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让安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等传统企业坚定了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强化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节约利用资源,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工程,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同时,实施产业集聚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惠及民生。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市区空气优良天数14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2天;PM10浓度下降14微克/立方米, PM2.5浓度下降10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河流水质整体好转。
未来5年,我市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强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等,持续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和污染隐患排查整治,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安阳是一座旅游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这座豫北城市格外迷人,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00万人次,增长15.5%,其中,国外游客突破16万人次,增长58%,旅游总收入增长28%。绿色发展为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生态保障。
未来5年,我市将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围绕“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和“农村五化”着力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太行山绿化、平原林网、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提升山区、平原和城市三大林业生态区建设水平,加强城郊林业生态建设,打造中心城区与周边之间的森林屏障带,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系统,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重点河流源头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土流失严重区、矿山开发区等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修复,推进河流治污减排、河道清淤疏浚、河道生态修复,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